塑料等離子表面處理提高印刷、涂漆、粘合力等性能

塑料作為包裝材料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,到70年代又有大幅度增長,應用范圍不斷擴大,其在包裝材料總額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長,不少國家已達到僅次于紙類包裝材料的水平。由于塑料是非吸收性材料,油墨不能順利轉移到塑料上,所以,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附著性問題尤為突出。為了得到理想的文字和圖案,提高油墨對印刷塑料表面的粘附能力,對塑料材料的表面常常必須進行印前處理。

1塑料表面處理的必要性分析

1.1與分子結構的非極性特征有關

塑料薄膜印刷的基材中﹐聚乙烯(PE)和聚丙烯(PP)分子結構基本上不帶有極性﹐屬非極性高分子結構。如PE的分子式為-CH–CH-)n,其惰性強,不容易接受油墨。

1.2與表面張力大小有關

高分子聚合物的表面能越低﹐其表面張力越小,越不易被液體所浸潤。塑料包裝材料的表面能較低,不易被液體所浸潤。因此,要達到油墨與承印材料的表面有良好的接觸,印刷物的表面必須得到充分的浸潤﹐使承印材料的表面張力等于或大于油墨的表面張力。

1.3與化學穩定性有關

PE和PP能耐大多數酸、堿的腐蝕,在常溫下不溶于一般溶劑,這樣也使薄膜表面對油墨﹑涂料等的吸附能力很差。

塑料包裝材料在進行處理時,根據不同的塑料品種、不同形狀承印物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。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方法:機械法———噴砂、打磨、高壓水沖;物理法———火焰、電暈、電弧、等離子、輻射、加涂層等;化學法——氧化、置換、接枝、交聯(酸洗、溶劑侵蝕)等。

2.塑料等離子表面處理方法

等離子可分為熱等離子、混合等離子和冷等離子3類。冷等離子法是一種處理高聚物的顯著有效的方法,可使塑料表面具有高質量的印刷、涂漆、粘合力等性能。目前﹐冷等離子技術主要用途表現為灰化、化學氣相沉積和表面處理。等離子體是由帶電粒子(正離子、負離子、電子)光子、中性粒子(原子、分子、自由基和活性基團)組成的宏觀呈電中性的電離態氣體。與物質通常的3種狀態(固、液、氣)相比,等離子體無論在組成還是在性質上,均有本質的差別。因此,等離子體也被稱為物質的第四態。等離子體包含大量活性粒子,如高能電子、離子、自由基、激發態的氣體原子和分子以及光子等,其能量可通過輻射、中性粒子流和離子流的碰撞等作用于塑料表面,這些粒子與塑料表面發生諸如刻蝕和清潔﹑氧化、接枝、活化、聚合等相互作用,以此改善塑料的表面特性,如表面粗糙化、表面清潔、表面化學基團引入和表面親水性調變等。

塑料的表面處理利用了等離體對材料的4個主要化學作用:消蝕(微蝕刻)、表面凈化、交聯和表面活化。對任一給定工藝條件,這4種作用相互競爭。要想使某種作用加強,可通過改變工藝條件、工藝用氣的種類或達到處理時間來實現。通過正確的運用上述有關機理以得到滿意的粘合力、印刷、鑄封、潤濕﹑等離性能和凈化效果。等離子體的優點在于它只對表面發生作用,大多數等離子體誘導的反應是在表層不超過1um的深度內,所以,可只在表面上引入所希望的界面性質,而不影響內層的性質和外觀。

商品經濟社會對產品包裝的印刷更趨高檔化、多元化,從而對塑料印刷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,而塑料印刷前表面處理的作用也越來越關鍵。等離子表面處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表面處理方法,應用在塑料表面處理,具有環保無污染等優點。等離子體對材料的改性僅限于表面,對材料基質不會產生破壞作用,因此在塑料、薄膜、纖維等材料的表面改性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。